教师学习材料(2)
三种最有用的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
1、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一:加一加
你知道现在使用的自来水钢笔是谁最早发明, 最早使用的吗?
那是在公元1166年。有一天,俄国伊巴奇耶夫修道院的一个修道士接到修道院长的命令,要他连夜完成一篇长文章。那时,人们通常用的书写工具是一种用细竹竿做成的蘸水笔。这位修道士写了几行就要在旁边的墨水瓶中去蘸一下,写着写着,他忽然灵机一动,想:如果把墨水灌在一个小球里,再把小球装在笔杆头上,让墨水慢慢地渗下来,不是就用不着写几个字就要蘸墨水了吗?他想做就做,在笔杆上装好小球。一试,果然灵验,他一口气写了900行字才重新在小球装了一次墨水。
这位修道士实际上是无意之中运用了“加一加”这个创造技法,创造了古代第一支自来水笔,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创造发明的意义,所以这个发明成果没有传播开来。直到前苏联的一位历史学家发现了这份手稿,才知道早在800多年前,已有人发明和使用自来水笔了。
什么叫做“加一加”呢?我们在搞创造发明时可以这样想:在这中东西上添加些什么或把这件东西跟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行不行?这件东西加长,加高,加厚一些可以吗? “加一加”后会变成什么新东西? 这新东西有哪些用途?我们在搞发明创造时,就要把无意的“加一加”变为有意的“加一加”。
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就是把无意变为有意的例子。欧洲有一个磨镜片的工人, 有一次,他偶然把一块凸透镜片与一块凹面镜片加在一起,他透过这两片镜片向远处一看,“啊,远处的景物怎么移到眼前来了? ” 他惊讶得大叫起来,这个发现后来给科学家枷利略知道了。他对这个无意之中“加一加” 而成的事物进行了研究,终于发明了望远镜。望远镜的发明,使人们的眼睛能看得更远。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制成了天文望远镜,用它来观测天象,发现了许多人们从未见过的宇宙天体,使天文学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加一加”是创造发明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学习中常用的文具许多就是“加一加” 的产物。如“铅笔+橡皮”就成了橡皮头铅笔。在圆珠笔杆上加上裁纸刀,可以随手把写好的纸条裁下来。在圆珠笔杆上加上小木梳,外出旅行的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把3分钟颜色的笔芯装在一个笔杆中,就成了三色圆珠笔,在写字时可随时选用不同颜色。最近,文具店里出售的一种集钢笔,圆珠笔和改正液于一体的多用笔也是“加一加” 而成的。还有如在卷笔刀加上小镜子、橡皮、小毛刷和成放木屑的小盒子,就成了一种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多用卷笔刀了。家用电器中运用了“加一加”的例子则更多。如:收音机+录音机+放音机+选曲电脑=多功能收录机电话+录音机=录音电话 、锅子+电炉=电暖锅
许多多功能与裙子加在一起,就成了女孩子们夏天爱穿的连衣裙:把帽子与衣服加在一起,就是流行的新颖风衣。当前流行的组合家具,就是许多单件家具相加。当然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巧妙地组合。组合家具美观、实用、又充分地利用房间的空间。
用“加一加”这个技法发明的新发明,不但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方便,在宇航事业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科学家用三级火箭把各种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这种推力巨大的三级火箭就是三枚火箭首尾相接加起来的。
在少年儿童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中,同学也运用了“加一加”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一扇扇创造之门。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日常使用的钢笔杆上贴上日历 ,成了日历钢笔。它既可以写字,又可以查日期,写起日期来可用得上了。 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在垫板的一边刻上厘米刻度,等于在垫板上加上一把尺,可以一物两用。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同学把圆珠笔的笔杆做成伸缩的,拉长后就成了教棒。在教师节前,他把这小发明成果作为礼物送给老师。上海闸北区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看到妈妈给小弟弟喂牛奶时,怕烫着小弟弟,先尝一尝试试温度。 他想,这样不卫生,但不尝一尝又无法知道牛奶的温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想到了“加一加”,就设计在奶瓶内壁上装一支温度计。这样,不用尝就可以准确地知道瓶内牛奶的温度了。武汉有两个少先队员发现当水壶朝保温瓶内灌开水时,壶常常会掀起来,烫着冲水人的手。他们想,能不能在冲开水时使壶盖固定在壶上呢?他们受电视天线的启发,在壶盖上加一根能伸缩的拉杆,用螺丝固定。平时,拉杆缩着,壶盖便可以灵活地打开。灌开水时,把拉杆拉出来,顶在水壶的把手上。这样,水壶再倾斜,壶盖也不会被掀起来,当然也不会烫着人的手了。这件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青少年科学发明成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黑龙江省教委编的语文课本中还把它选为课文,让成千上万的小朋友学习。
你看“加一加”的作用多大。你能运用“加一加”这个技法创造出什么新东西吗?
2、科学小发明小创造二:减一减
某一样物品减去一部分后有时会变成另一样新东西。这也揭示了搞发明创造的一个思路:减一减。
如有的同学的爸爸、妈妈上班路比较远,需要换几次车,每换一次车就得买一次车票。能不能减少买票的次数呢?公交公司想出了让乘客买“月票”或买“本票”的办法。每月只交一次钱,买一张月票或一本本票,上车就可以不用再买票了。这样,不但为乘客带来了方便,也减轻了售票员的工作负担。各地纷纷开设超级市场,也是运用“减一减”的道理。顾客无论买多少次东西,都只需在门口一次付钱,就可以了。许多站柜台的营业员就可以干其他的工作了。 “减一减”的方法到了科学家手中,就发明了许许多多造福于人类的新产品。
日本富士公司发明一次相机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当时,富士公司胶卷大量积压。为了推销这些胶卷,将一般相机所需的四百至七百个零件减少再减少,最后只留下二十六个零件,发明了价格十分低廉的一次相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由于相机的大量销售带动了胶卷销售,原来堆积如山的库存胶卷也一销而空。富士公司用“减一减”的方法别出心裁地开发了一次相机,使公司财源滚滚而来。“减一减”当然也就成为我们少年儿童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的思路之一了。
如我们平时见到的茶几都是4只脚的。有一个同学用“减一减”的办法,减去了两只脚。把剩下饿额两只脚改作成L形。这样,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把脚插入沙发的底下,增加了沙发前的空间面积。还有台湾的一个小朋友, 他见爸爸在装门锁扣时,要在门两旁扣片的3个圆孔中拧上3颗螺丝。一副锁扣就得拧6颗螺丝。他想,要是使锁扣片的两条边,都向下弯成卷角,只要往中间的一个圆孔里拧上一颗螺丝,当拧紧这个螺丝时,两条边也跟着进了木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父子俩一试,果然不错。这位小朋友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正是“减一减”吗?
3、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三:扩一扩
一天,小明回到家中见爸爸正对着亮光看一卷昨天在公园里拍的胶卷,想挑出一些照得好的去印照片。由于是135的胶卷,上面的人很小,爸爸看地很费力。小明搬出一架自己制造的幻灯机把胶卷放进去。顿时,墙上像放电影一样,胶卷上的人、景物都看得清清楚楚。幻灯面在这里起到了一个扩大的作用。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发明创造活动中,常常会用到“扩一扩”。报纸上的字太小、老年人拿个放大镜来看,放大镜的作用,就是“扩一扩”。一般的电影银幕比较小,使电影缺少现场感,反映不出大的场面。怎么办?扩一扩,把它扩成宽银幕,刚才的那些缺点就克服了。紧张的象棋比赛正在进行,有几百个人要看。总不能让几百个人头都挤在一起吧!于是扩一扩,做一个特大的象棋盘挂在墙头,供棋迷们观战。
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样东西如果放大,扩展(声音扩大、面积扩大、距离扩大……,它的功能与用途会有哪些变化?这件物品除了大家熟知的用途外,还可以扩展出哪些用途?如吹风机,大家都知道是吹头发的。但在日本,有人却利用吹风机烘潮湿的被褥,扩展了它的用途。后来,还在此基础上“扩一扩”发明了一种被褥烘干机,销路非常好。
“扩一扩”在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昼铀用。如把一般的望远镜扩成又长又大的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就像大炮一般。有的口径就有1米。它收集的光是人肉眼的4万倍,放大率达3千位。用这种望远镜看星空,38万公里远的月亮,就好象在128公里的近处一样。在通信中常常会遇到由于路途太远而收到的信号很弱的情况。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生发明了镜式电流计电报机,扩大了信号的强度,使长途电缆通信得以实现。在军事科学上,“扩一扩”的运用更广泛了。飞机扩大到可以运输汽车、大炮、坦克;兵舰扩大到可以装载成百架飞机;而大炮则扩大到一次射出几十发炮弹。
我们少年儿童搞小创造、小发明时,“扩一扩”也是一种可从选择的途径。如有一个小朋友在雨天和人合用一把雨伞,结果两人各淋湿了一个肩膀。他想到了“扩一扩”,就设计了一把双人伞,扩大了伞面的遮雨面积。还有一个小朋友看书时爱摘录好词好句,但在摘抄时,书页容易被风吹乱。他先是用回形针去夹书,后来他想到了“扩一扩”,就利用回形针的原理,把回形针扩大,制成了一个又能搁书,又能夹书的压书器。
“扩一扩”的用处真不小,你想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