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如何创设数学问题
刘 艳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而数学问题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在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成效,必须预先将问题设计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置数学问题应做到四个注意:
一、问题的针对性。
针对性分两方面,一方面就是针对教材,教师首先应细致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才能设置问题。数学教学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度过的,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第一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学了哪些图形的面积?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对于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用吗?为什么?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问题的设置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能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选择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俗话说跳起来摘的果子才最好吃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问题的渐进性。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人们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如同对数学对象的认识一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中就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如当学生学习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棱长总和相等的《新华字典》与英语课本,谁的体积大?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之后发现:《新华字典》比英语课本体积大。这时我引导:体积的计算跟什么有关?《新华字典》的长、宽、高怎么会导致它的体积大一些?
这样,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次提出问题,逐步展开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引向深入,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问题的应用性。
随着数学的发展,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么数学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知识背景中提出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中,要考虑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用于探究所提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及容积的相关知识之后,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借助一个正方体玻璃容器和一定的水,要求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怎么操作?通过实物演示,学生立刻发现石头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并且知道了是放入了石头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与石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上升的水的体积?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灵活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
四、问题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既然谓之“心脏”,应该是连续不断地跳动,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就一堂数学课而言,无论是教还是学,应该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没有问题就不称为教学,一个问题解决了,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应该是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又带着新的问题结束一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不断创设问题、激起学生一个又一个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系统而展开。第一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最后的问题是为了归纳总结,也是为后续发展作好铺垫,而中间的问题又是互相联系在一起。这样,使问题系统地形成一个有效地课堂运行机制。因此,问题创设还应遵循系统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